由于老婆在波士顿读书,所以我与这个城市也算多少有些缘分吧。 波士顿历史上最出名的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了。 故事是这样的:那是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一个酷爱喝茶,从事卖银行业的银匠,叫保尔.李维尔。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想把城市里的查尔斯河变成一条香茶河,这样人们在划船观光欣赏波士顿美景的时候俯身就能喝到香腮美味、回甘无穷的茶水。于是在一个月高风黑,伸手不见黑夜的五指,他冒着危险把英国人船上的茶叶都倒到河里了。英国人不干了,小样没知识就算了,咋连常识也没有呢?河水不开呀,咋泡茶啊,这不愚昧吗?英国人找到他,说茶叶都冲进海里了,要他赔。他听了兴奋不以,什么?整个大西洋都将变成茶水的海洋?!英国人发现碰上天才了,没招了,那就打吧。就开练了。旁边人拉也拉不开,干看着手痒,就干脆分两拨儿群殴吧。结果这个事儿闹大了,全国人民都跟着打起来了。喝!这个过瘾呐,这么大国家,这么多人整天也不干别的了,就打。也不知打了多少年,英国人没打赢,跑了,美国就独立了。 多年以后,保尔回首往事,胸中感慨万千。查尔斯河没有变成香茶河,大西洋也没有变成茶的海洋,倒是美国因此而独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梦想。就算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也一定能够成就另一番大事。 2007年2月22日 细语流年
Author: hsg221
免费的午餐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谁说的,我们系就有,我还去了。兴冲冲去了,发现屋子里坐满了人,教授们学生们,还有工作人员。我排好队,每样都要了一点,基本上都是素的,谁让我们系穷呢?赶上我正饿呐,但是大家都只要那么多,我也没好意思多要。 端着盘子,迫不及待找个地方坐下吃。基本上没啥味道,除了有一坨,类似发糕,但是比发糕粘,不知道是啥,里面放了好多西红柿酱,特别酸,非常难吃。可是赶上就这一坨最大,我只好就着雪碧跟吃药似的往胃里冲。可是还是吃不下啊。想扔吧,又不好意思当着这一屋子的知识分子糟蹋粮食,就只有吃。我这个难受啊,心里说:“吃吧,吃吧,这不是屎,能吃,吃吧。”邻座的白人兄弟不停的说:“这个好吃,我爱吃这个…..”给我恶心坏了,要不是看他比我壮我就把盘子里剩这半坨掀丫脸上了。不过想想孩子也真是可怜啊,没吃过川菜、湘菜、臊子面、肉加馍这些个好吃的东西,他的童年一定是在毛主席说的那三分之二水深火热里过的。我挤出笑脸对他说:“你多吃点,盆儿里还有很多。” 最后还是把一小坨倒了,实在吃不下了,想想刚才没有厚着脸皮多拿是真明智啊。下午工作了一会儿很快就饿了,下班赶紧回家自己炒了俩菜,有滋有味儿吃了个舒服。抹了抹嘴,靠在椅子上,想家了。 2007年1月30日 细语流年
读书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激光照排、电脑排版、电子图书、网络书库等等等等,科技的进步导致文字挥霍,把书一步一步变成了垃圾,嗯,大部分变成了垃圾。‘文如其人’这话在这个时代千万就别信。王朔同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诉了广大人民群众,写在书里的不都是阳春白雪,也不都是高深没莫测,那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劳什子,跟火车、萝卜、手机、狗熊相比不会高尚多少。读书,说到底,是为了受益。 书的确能让人受益。有缺钱的、缺脑子的、缺德的、缺心眼儿的都想从书里找补回来,可是这么多书读什么?怎么读?真是问题。有好事者列了书单,名曰什么青年必读书目、人生不可不读的n本书之类的,真是害人不浅。没有什么书是大家必须得读的,也的确有些书是大家最好都看看,比如新华字典和小学数学课本,可是这些偏偏不在那些个什么必读书目之列。老大的人了,去打酱油算帐十个指头掰不过来你跟人家用陕西话背八遍《蒹葭》也不管用啊。 所以读书跟干任何一件事情一样,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好理解。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就读什么样的书,跟上时代步伐,不掉队,能受益。 因地而异的地是指方位、职位、定位等等跟‘位’有关的。在西安的老两口礼拜天一大早到书店买本儿美国地图回家研究,除了儿子媳妇在美国我想不出更好的理由。你去问皮肤黝黑、手上有着厚厚老茧的农民大伯有没有看过《黑厚学》,他回答你说:“俺还不够黑,这茧还不够厚,你可是来消遣俺的?” 读书更得因人而异,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收获。美国多体态肥硕的大爷大妈,就该读《吃,并减肥着》;小林开茶馆儿的,就读《喝,并胀肚着》看生意怎么做好;老王家俩小子都学医,一个消化科的读《拉,并干燥着》,一个男性科的读《撒,并等待着》;报幕员小崔每天看《睡,并失眠着》,而他的同事白记者因为写《痛,并快乐着》成为广大准妈妈们的偶像。因人而异才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老王家大小子有个病人,每天想的是铁棍子牌儿通便灵好呢?还是木棍子牌儿通便灵更管用?你非得让他照着什么青年必读书目里面去读政治经济学五的,非逼的人家一个月拉不出半盘儿蚊香来,这不害人吗? 很多书其实很有用,读好了用起来就挺神的。但是诸神归位,各司其职,等需要他的读者找他问事情。 如果暂时你没什么事情需要问的,那就不用读书,跟我现在似的。或者随便翻翻,作为消磨时光的方法,是很惬意的。 2007年1月17日 细语流年
草间安生
昨天给爸打电话,鸿照叔正好在旁边,聊了两句。他嘱咐我先把自己安顿好,然后回去看看。 听到“安顿”二字,一时感慨,想起鸿照叔的《草间安生图》,画的是两只鹌鹑安卧于秋草。 可惜我是个折腾的命,或者说一直被命折腾,总之暂时是“安顿”不下来了。 鸿照叔一直是我崇拜和羡慕的。天资很厚,仿佛生下来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克服重重困难就一直干下去了。 爹天分很高,也许是我见过天分最高的人,可是所生的时代不对,命途多辗转,常常无法专注于喜欢的事。加上宅心仁厚,为家庭付出很多,牺牲太多发挥天赋的机会。所幸爹的天分终于没有被时间掩盖,花甲之年书画皆有大成,窃以为小楷出其右者,甚为寥寥。 我更次之,天分不高,天资更不厚,一直在寻找,却不知道在找些什么。所幸命运对我不薄,踌躇之间,蹉跎三十余年,目下虽差强人意,却难以安顿此心,于是处处皆非“吾乡”。看来还有一阵子要折腾也。 读叶三的《九万字》,她说“那些从来就明白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的人让我羡慕。如我般直到青少年还浑浑噩噩的人确实需要帮助,比如一个比较任性的学制。三年基础课过后,是顾城就去写诗,是马三立就去臭贫,是韩寒就去开车,是卫慧就去晾干。实在没发现自己喜欢啥的也不妨死心,然后找一门最挣钱的读(比如兽医)。我走的弯路确实多些,浪费的时间也多些,但还好,目前我在读的电影理论虽然其难不下编程,但是,我乐意。。。” 很有共鸣,不同的是她已经找到了,而我还在找。不过我也还好,我很乐意找。 这些年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条船,航行海上,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目前的收获就是见了不少世界,经历了不少磨难,交了不少朋友,小船逐渐变成大船。可是,目的和方向却仍不明朗。但我并不感到灰心丧气。像叶三写的,有的人生来就知道自己的角色,而有的人生来是个游子,心里装满明月天涯,抬头是漫天星斗,要行遍许多地方,才找到归宿。好在咱娘是温暖的港湾,困倦了永远可以有落脚之地。爹、鸿照叔是精神的灯塔,提醒我有物存乎时间之外,万古不灭。好也好也,小子且乘长风,破万里浪。 等我老了,看自己年轻时的折腾,或者觉得愚蠢可笑,也许心里说“傻X孩子,穷折腾啥,回家画画去吧”。 也许我的一生,就是画了一个巨大的圆,最后回到起点,然后告诉我的孩子,这个大圆看上去也不错。 2011年12月11日 于水木
一道透明的门
猛龙过江,不让上岸。。。 LP说现在把它踏平了,可以自由进出了。 或者是我变渺小了,门缝的宽度足以让我自由进出? 到底这是辛苦挣来的,光明磊落来去,堂堂正正进出。 2011年11月18日
最畅销的作家
每个时代最畅销的作家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家,却很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缺少的作家。他写出的东西是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却是人人都想得到的,比如当下的韩寒。 就小说而言,我并不觉得韩寒写得好。他有那么多粉丝完全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缺乏像韩寒这样独立思考的人,以及他独到的视角。 鲁迅认为中国人大都已经麻木,无法唤醒,所以孤独呐喊。 小波乐观些,觉得还是能唤醒的,于是有了《沉默的大多数》。 而我觉得韩寒的姿态是,我不打算唤醒谁,我只想表达一下我的看法,不为了什么,也并不在乎大多数的存在和意见。 倒是经典的东西不温不火细水长流的传承着,比如唐诗宋词,古文观止。。。 100年后市面上也许再看不到韩寒,但诗词歌赋仍会卖得不错。 2011年11月17日 于水木
去抽象化
中国人喜欢漫无边际的在抽象层面谈世界大事、谈国计民生、谈道德、谈理想,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宏大叙事的场面里,高屋建瓴地指点江山,以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 文道犀利,今天看锵锵他提出这个问题,也存在于我的身上。 理想道德应该去抽象化,特别是对于青年,应该积极的具体的去实践,从点滴开始做,或者至少开始考量可行性,然后有所行动,而不是空谈阔论。 正心修身齐家,然后参与治国平天下。 目前身未及修,家尚不齐,则做到对天下大事有所了解,进退大致有据即可,不必过度关注时事。 推而广之,对各种事物,应该去概念化,应该具体化,注意细节,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每样事物并非只是一个数字或者概念,它们都有色彩、温度、质感、品性。。。 舍小我而见大我并非完全正确。 2011年11月13日
顺逆
人在顺境时比较宽容,逆境时比较狭窄。 在作出判断之前应该看看自己所处的境地,不应该因为身处逆境而狭窄,也不应该因为身处顺境而轻浮。 这当然不容易做到,但如果做到了,就闪亮了。 不为别的,只为跟遥远的康德招一招手。 2011年11月13日 于水木
一张未拍的照片
回家了要拍一张照片 宝叔(左),老爸(中),鸿照叔(右) 分别代表:宽版胡适,帅版蔡元培,欢喜版张大千。 2011年11月7日 于水木
你们走后的第二个周末
这一周看了理想国系列沙龙,还没看完。感谢上传视频的人,更感谢视频里那些敢于站起来说话的人。虽然喜欢的还是他们中的少数,对于其中口才寥寥的一些甚至有“时无英雄”的感觉,但他们的确是一些真正建言践行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群。今天略记梗概,算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以下人物出场完全随机,不分先后。 贾樟柯即席演讲的水平远不如他的文字,也许是他更熟悉驾驭电影语言的缘故,期待《在清朝》。他提到阎锡山其实是个大才子,曾说过“救国在国未亡之时”。 越来越喜欢张鸣了。历史在他口中非常真实,由一些琐事细节串起来的,更让人觉得亲近。教科书里的宏大叙事,倒有多少是真的?而且缠夹着太多已经带有“无产阶级”立场的导向性的阐述。回忆我小学中学大学里的各种历史教材,正是陈丹青所说的“无产阶级文艺腔”。张老师讲到许多民国八卦,他手里的材料完全可以编订一本民国版世说新语。记忆比较深刻的是,汪精卫虽然是个大汉奸,但也胆识过人,他谋划过刺杀摄政王。准备工作非常到位,埋炸药的时候被一个半夜随地大小便人发现,报了官。。。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宏伟的计划和事件往往付之一尿。。。 贺卫方依然雄健,他是这理想国沙龙里最理想主义的人之一,让人为他的安全担忧。 其实吴思讲述历史的方式有黄仁宇的风格,从类似张鸣的小事件开始,逐渐进入一个大的政治经济的历史格局,非常理性。不但提出目标,而且更关注如何来实现。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安排让他跟贺老师同台,为了产生辩论、碰撞出火花?这反而没有给他发挥的空间。两个人的学术背景不同,给出的社会前进的道路也不同,但是其实从效果和目的上来看,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总之真理越辩越明,不用太执着于对错的计较,辩论的最大作用就是敦促观众自己思考。 他们居然请到了钱理群先生。。。见他目光闪亮,精神矍铄,思路清楚,表达清晰,叫人怎么能不欢喜。 陈丹青是一如既往的范儿正,语言好那是没得说,也就不必多说了。 杨照很懂得抓住听众,追忆了些台大教授上课的八卦。 刘瑜采天地灵气,仿佛从月亮上乘彩云下来的女子,告诉大家她在高天上看见的凡间世界的事。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回的清华,可惜没听过她上课,这才是第一次听她演讲。她说民主不是简单的对青年们说你们青年们应该怎么样,民主是一个很个人的东西,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不能同意更多。。。 资中筠有民国书香女子的气息,语气波澜不惊,却沉勇坚毅。老太太思路非常清楚。 骆以军和葛亮讲了故事该怎么讲,小说的结构。语言的目的和意象。 先写到这里,又准备开始看一场了。。。好像鸦片一样,抽完缓一缓,还想接着抽。。。有这些东西看和听,谁还去抽鸦片?瞎耽误功夫。。。 201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