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激光照排、电脑排版、电子图书、网络书库等等等等,科技的进步导致文字挥霍,把书一步一步变成了垃圾,嗯,大部分变成了垃圾。‘文如其人’这话在这个时代千万就别信。王朔同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诉了广大人民群众,写在书里的不都是阳春白雪,也不都是高深没莫测,那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劳什子,跟火车、萝卜、手机、狗熊相比不会高尚多少。读书,说到底,是为了受益。

书的确能让人受益。有缺钱的、缺脑子的、缺德的、缺心眼儿的都想从书里找补回来,可是这么多书读什么?怎么读?真是问题。有好事者列了书单,名曰什么青年必读书目、人生不可不读的n本书之类的,真是害人不浅。没有什么书是大家必须得读的,也的确有些书是大家最好都看看,比如新华字典和小学数学课本,可是这些偏偏不在那些个什么必读书目之列。老大的人了,去打酱油算帐十个指头掰不过来你跟人家用陕西话背八遍《蒹葭》也不管用啊。

所以读书跟干任何一件事情一样,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好理解。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就读什么样的书,跟上时代步伐,不掉队,能受益。

因地而异的地是指方位、职位、定位等等跟‘位’有关的。在西安的老两口礼拜天一大早到书店买本儿美国地图回家研究,除了儿子媳妇在美国我想不出更好的理由。你去问皮肤黝黑、手上有着厚厚老茧的农民大伯有没有看过《黑厚学》,他回答你说:“俺还不够黑,这茧还不够厚,你可是来消遣俺的?”

读书更得因人而异,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收获。美国多体态肥硕的大爷大妈,就该读《吃,并减肥着》;小林开茶馆儿的,就读《喝,并胀肚着》看生意怎么做好;老王家俩小子都学医,一个消化科的读《拉,并干燥着》,一个男性科的读《撒,并等待着》;报幕员小崔每天看《睡,并失眠着》,而他的同事白记者因为写《痛,并快乐着》成为广大准妈妈们的偶像。因人而异才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老王家大小子有个病人,每天想的是铁棍子牌儿通便灵好呢?还是木棍子牌儿通便灵更管用?你非得让他照着什么青年必读书目里面去读政治经济学五的,非逼的人家一个月拉不出半盘儿蚊香来,这不害人吗?

很多书其实很有用,读好了用起来就挺神的。但是诸神归位,各司其职,等需要他的读者找他问事情。

如果暂时你没什么事情需要问的,那就不用读书,跟我现在似的。或者随便翻翻,作为消磨时光的方法,是很惬意的。

 

2007年1月17日 细语流年